“中华”二字起源

“中华”是一个复合词,二字中的“中”取自“中原”,“华”取自“华夏”,“中华”二字意为地处中原的华夏地区。

“中原”二字用于地理方位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在黄帝打败蚩尤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地处中央的豫州也被称为“中州”。

上古的豫州地区存在有肥沃的三块平原地带,其一为河洛地区,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为中心的平原地带,这里是上古中国的中心地区。其二指黄淮平原,由黄河和淮河冲积而成,上古时期这里水草丰茂,多良田。其三是指南阳盆地,这里与黄淮地区一样,是适宜耕作的肥沃地区。因此在以农耕为主的上古时期,处于天下正中又多肥沃良田的豫州地区便被称为“中原”。此外,在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也泛指整个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之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一词也渐渐从地理概念演变为一个文化概念。

在历代的古籍中可以得知,“华夏”一词有美好,盛大的意思,服章之美意为华,礼仪盛大意为夏。在汉族这个称谓诞生以前,华夏族一词则泛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民。

华夏族源于上古时期的炎黄部落,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随后经历了三皇五帝时期,中原地区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之后“夏”字也便有了中国之意。

夏朝灭亡之后,“夏”又有了夏朝遗民之意,在商朝末年,周人联合夏朝遗民等其他部落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周朝。而在周朝,凡是遵从周礼的人都被称为华族人,而分封出去的诸侯国则被称为“诸华”或是“诸夏”。

因此自周朝时期开始,华夏一词变成了生活在中原文化圈内各族人民的统称,而后经历秦汉时期的统一,华夏一词也正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所以“中华”一词其实包含了两个含义,“中”指代的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民生活的土地,而“华”字则指代的是自炎黄部落到周朝时期生活在中国的诸多部落和民族。

汉代时期,“中华”一词曾出现在天文古籍《天文经星·中宫》中,此书中记载,东藩四星中的第二星名曰次相,处在中华东门的方位。中华东门则是传说的天宫太微垣东边的天门。

此后的历史中,“中华”一词的含义多为代指中国,或是中原人民,区别于边域的夷狄。在元末时期宋濂写的讨元檄文中曾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也是此意。

—— 完 ——
相关推荐
评论

立 为 非 似

中 谁 昨 此

宵 风 夜 星

。 露 , 辰

文章点击榜

细 无 轻 自

如 边 似 在

愁 丝 梦 飞

。 雨 ,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