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宋年间,山东有一个老生员名字唤作张文举,十几年来屡试不中。转眼之间已到三十而立的年纪。这张文举的父亲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布行老板,眼看自己孩子这么多年劳而无功,早已绝了念想,空空浪费了许多盘缠粮食。
那一年的春季,张文举伙同其他几位生员,准备进京赶考的时候,他父亲终于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意。张文举虽然苦读多年,但为人却并不迂腐,相较父亲的精明反倒多了几分儒雅倜傥之气。他告诉自己的父亲他要最后在考一次,如果还是功名无望,那就回来跟随父亲做生意,再也不提科考之事。
张文举带上父亲准备好的盘缠便同其他几位生员上路了,天明赶路入夜休,一路倒也相安无事。日复一日距离京城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这一天黄昏天色越来越阴暗了,他们一行几人还没有找到过夜的地方,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发现前面的路越来越荒凉。
于是他们几个人开始相互抱怨起来,他怨他行路太慢错过了宿头,他怨他早该在前一个镇子留下非要赶路,你一句我一句,一时之间抱怨充斥于耳朵。就在这几人纠缠不休的时候,一直默默无语的张文举突然发现,前面突然出现了几个手拿大刀黑巾蒙面人。他扯扯那几人的衣衫,示意他们看前面,这几人本就是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哪见过这般情景,当时就有一人直接晕过去了。
那几个手拿大刀的黑衣蒙面人走过来后,只说了两个字“打劫”,这些书生就老老实实的把一身的盘缠全部交给了那几个强盗。那几个强盗接过他们递过来的细软,然后又派另外一个人仔细麻利的搜了他们几个人的身,发现除了昏倒的那个书生,剩下的都算老实,于是一行几人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过了良久,张文举几人才醒过神来,赶紧叫醒躺在地上的那人。慌慌张张的赶路去了,至于被打劫银两的事情谁也没有在意,能保住小命简直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谁还去想那些身外之物。谁知道越是慌忙越是慌张,他们几个人竟然迷失在茫茫的田野之中。
几个人慌不择路的走了大半夜,不但没有到达预计的镇子,甚至连一个村庄都没有看见。此时他们已经又累又饿,身上的干粮与水本就不多,早就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干净了。他们几人坐在地上,谁也不愿意在往前走了,开始的时候还能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几句,后来便都沉沉睡去。
春寒料峭山风甚冷,张文举突然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的那几个同伙都不见了。远处传来阵阵野兽的嘶鸣声,他再也无法再野地上睡去,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在离他不远的地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道火光,在黑暗中摇摇曳曳甚是惹眼,于是他深一脚浅一脚的朝那道火光走去。
直到走近了,方才发现原来那是一座荒废的古庙,大殿里一个道士正围着一堆柴禾煮着什么东西。他在远处看见的便是这大殿里的火光,张文举慢慢走进古庙大殿,远远的朝那道士鞠了一躬,然后深夜迷路叨扰宝殿。那道士微微颔首,示意张文举坐在火堆旁取暖。
张文举坐下来借着火光看见那道士大约六七十岁,鹤发童颜一点头一挥手都有仙风道骨的味道,于是自己甚是惶恐也不敢多言,只静静看着那道士架子火堆上的铜锅,正在咕噜噜的冒着热气,一阵阵香气传来他的肚子也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
那道士抬头望向张文举问道,“饿了?”,张文举尴尬的点点头没有说话。那道士不知从哪里摸出一只破了边的大瓷碗,然后在铜锅里舀了一碗便递给了张文举。张文举有心拒绝但是又忍受不了肚子的饥饿,于是只好伸出双手说了句承蒙好意。
也不知道那道士煮的是什么东西,张文举只觉入口甚滑,带着淡淡的药香,让人精神一爽。转眼之间张文举就将碗里的东西横扫一光,吃完之后只觉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服,眼皮也越来越沉重,竟然在火堆旁沉沉睡去。
睡去的张文举忽然又慢慢清醒过来,还是在那个大殿里,那个道士告诉他说,他本来七窍只通六窍,因那一窍而无缘功名,但念其父亲当年南山桥救命之恩,故送来千年何首乌一颗通其剩余一窍,来日必高中状元官运亨通,吩咐他一定要广集恩德做个好官,说必忽然不见。
第二天张文举被同行几人叫醒,发现原来几人谁在山中一草池旁边,昨夜所见只是南柯一梦,想来梦中之事有趣,又怕说来别人挤兑,只好作罢。那一年张文举果然高中状元,从那以后官运亨通直至朝廷一品大员。
后来张文举问过自己的父亲是不是在南山桥救过什么人,他父亲思忖良久说,人倒是没有救过,不过那年发大水一渔夫在桥下捉一白毛乌龟,他看那乌龟颇具灵性,便出钱向那渔人买了放生了事。谁聊不经意一件小事,却成就了儿子一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