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归还台湾等非法侵占领土给中国。消息传来,台湾同胞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欢庆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45年10月25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现改称中山堂)举行。日本投降代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大将,向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将军呈递降书。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回归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军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第二天,台北市学生及各界民众数万人举行大游行,欢庆祖国收复失土。全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祭告祖先,通宵欢饮。纵情庆贺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光复后的台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日本发动对亚洲各国的战争中,始终将台湾当作后方供应基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战争结束时,整个台湾工农业生产处于瘫痪状态,物资缺乏,米荒严重,物价飞涨,百业萧条,人民大量失业,社会治安恶化。更为严重的是,台湾经历了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刚刚重回祖国,国民党当局和台湾人民之间彼此都不大了解,容易产生矛盾,需要一段时间进行磨合。而恰恰是在这一段磨合期,国民党当局采取了非常错误的政策,激化了与台湾人民的矛盾。
政治方面:台湾遭日本殖民统治50年,政治上的压迫造成许多台湾人民不满,而这种不满情绪逐渐转化为对中国的热烈期待。日本归还台湾给中国,台湾人认为会有更多自治与参政的机会。但事与愿违,国民党对台湾人民实行的是军事独裁统治,行政长官公署集全省“行政、司法、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同时,国民党吏治腐败,贪污盛行,军警横行,大员们热衷于“三阳开泰,五子登科”,下山摘桃子。而陈仪领导的行政长官公署不信任台湾本省人,认为本省人已被日本奴化,造成本省人无论在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或工作职位等各方面均受到不公平对待,引发民众不满。国民党政府错误的治理政策,让本来满怀信心的台湾人倍感失望。
经济方面:台湾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重创,战后台湾农业产值只有1937年的49%,工业产值则不到33%。学校、工厂、医院等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金融与物价秩序混乱。国民政府接管后,一方面接受原属日本人与殖民政府的财产,并拆装卖往大陆;另一方面又延续日本殖民政策中的专卖制度,实施严格的经济管控措施,垄断台湾与大陆贸易的经济管道,利用各种关系排挤民营公司,让原本期待结束殖民对待的台湾人十分失望。此外,台湾回归祖国后,蒋介石在大陆大打内战,大陆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台湾,岛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台湾光复仅一年,物价涨了100倍。台湾中小企业在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劫夺下,纷纷破产倒闭。加之农业歉收,致使当时台湾600多万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贫困交加,饥寒交迫,人民怨声载道。老百姓们原以为可以扬眉吐气过几天舒心日子,哪知他们美好的愿望很快就破灭了,有人在旧总督府门前挂上一幅“狗去肥猪来”的漫画。群众不满的乌云笼罩在整个台湾岛,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运动一触即发,山雨欲来风满楼。
社会文化方面:台湾经历50年日本统治,四处皆可见日文,举目皆是日本风格,历经日本侵华战争来台的大陆人,感到很不习惯。1942年1月以前,日本政府实施志愿兵役,部分台湾人因殖民教育灌输参加日军侵华作战,许多外省人因此迁怒于台湾本地的亲日人士,其中一些人被视为汉奸,并有受到缉捕的情况发生。文化界和学生曾要求当局开展民主与经济改革活动,主政当局采取了“宽舆论、紧经济”的政策,既未严格禁止批评时政的言论,也未采纳合理意见。
2、导火索
“缉烟血案”是“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索。1947年2月27日下午,“台湾省专卖局台北分局”六名查缉员及四名警察,在台北市法主公庙对面发现一名40岁女子林江迈正在贩卖私烟,查缉员没收林妇所有香烟以及钱财,林妇跪地求饶,苦苦哀求归还其钱财以及其余经过合法缴税的公烟,查缉员坚持全部没收。林妇的纠缠让查缉员心生不耐,同时纷扰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围观。查缉员情急之下用枪托击伤林妇头部,林妇顿时血流如注并昏迷倒地。围观群众目睹此景,愤而将查缉员包围。查缉员开枪示警却击伤了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20岁,送医次日死亡)。激愤的群众包围警察总局要求警方惩凶,但是警察局长官包庇下属。市民眼见官吏开枪伤及无辜,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更加气愤。次日,民众沿街打锣通告,愤怒的市民包围专卖局分局抗议,要求局长下台负责,并将专卖局内堆存的香烟、酒类搬出焚毁。
3、事件爆发
公署卫兵开枪伤人引起该事件的真正爆发。2月28日,约有四五百名群众来到行政长官公署,向行政长官陈仪请愿,竟遭卫兵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数十人。事态迅速扩大,游行请愿演化为大规模武装冲突,陈仪随即宣布实行戒严,派出大批军警巡逻。台北市民罢工、罢课、罢市,包围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等机关,放火烧掉台北专卖分局,甚至开始抢劫军用仓库,释放狱中囚犯,与军警不断发生流血冲突。运动民众还通过电台向全省广播,控诉军警的暴行,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各地民众群起响应,围攻所在地机关、部门。由于当时国民党刚刚接管台湾,兵力不足,运动群众很快控制了除高雄、基隆以外的所有地区,国民党对整个台湾岛的形势逐渐失去控制。
4、政治交涉
3月2日,台北市民众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随后在各地成立分会,代表民众就事件处理和台湾的政治改革与行政长官公署交涉,陈仪也派人参加。3月6日,委员会起草了“三十二条要求”,并发表《告全省同胞书》,明确声明:此次运动的目标是“肃清贪官污吏、争取本省政治的改革”。台中地区时局处理委员会发表的宣言,也提出了“建设新中华民国,确立民主政治,拥护中央政府,铲除贪官污吏,即刻实行省县市长民选,反对内战,反对专制”等要求。这些主张基本反映了台湾各界人士要求民主和自治的合理愿望。
但是,随着运动规模的不断扩大,运动队伍中也混进了一些不良分子,包括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地方绅士和流氓。3月7日下午,处委会又召开全体大会,将三十二条扩大为四十二条,增加了一些不切实际甚至错误的主张,例如要求接管行政长官公署、撤销警备总司令部等。这些主张挑战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治权。蒋渭川等台籍精英也主张体制内推进省政改革,不赞同“42条要求”。
3月7日傍晚,处委会全体常务委员同赴行政长官公署,向陈仪正式提出“42条要求”,但被严词拒绝。3月8日,该会又派省市参议员代表到行政长官公署向陈仪谢罪,不敢再提此种要求,并发表声明,推翻前一日通过之决议案,称因参加开会的人数众多,先前通过之要求未及推敲,致有不当要求出现,“撤销警备总部、国军缴械,迹近反叛中央,决非省民公意”,并呼吁自次日起复学、复工。但事件发生至此,处委会被部分有心人士利用,不断地升高其政治目标,致使陈仪怒而撤出了派往委员会的代表,并加紧部署镇压行动。
5、武装镇压
早在3月2日,陈仪见形势不妙,急告南京国民政府,隐瞒事实真相并请求国军赴台救援。蒋介石接报并与国民党要员商量,均认定该运动是“暴乱”,为防止事态扩大,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镇压。蒋介石立即电令驻守上海的21军火速乘船赶赴台湾增援,并限令于8日前赶到。3月8日中午,21军先头部队在基隆登陆,遭到群众阻拦后,部队竟在船上架起机枪向码头上的群众扫射。9日,国民党主力部队在血洗基隆后,进驻台北,与驻守在台湾南部地区的国民党“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缉联手,对运动群众进行大规模镇压。经过近半个月的时间,“二二八”事件最终被当局镇压。大批台湾市民、学生及社会知名人士,包括教授、作家、医生遭到屠杀。此外,还有不少人被捕、逃亡和失踪。“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也被当做非法组织取缔。3月。国民党还在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收缴枪支和肃清“暴乱”分子活动。
6、善后处理
1947年3月,陈仪被迫提出辞呈,以示对“二二八”事件造成的不幸局面承担责任。国防部长白崇禧赴台处理善后事宜,承诺调整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政策。4月22日,蒋介石主持行政院例会,陈仪引咎请辞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决议撤销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依照《省政府组织法》改制,任命魏道明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台籍人士邱念为民政厅长,林献堂、杜聪明、刘兼善、南志信、游弥坚、陈启青为省府委员。台籍人士在省政府权利核心占四分之一,下属各机关亦尽量启用台籍人士。
5月16日,台湾省政府正式建立,魏道明就任省主席,着手化解事件产生的不幸局面。魏道明到任后的改善措施共8项,包括:在台湾省政府14位省府委员中,聘了7位台籍委员,占全数的一半,以补救省籍歧视问题;宣布解除戒严,结束清乡,停止新闻、书刊及邮电检查,结束岛内戒严管制;将专卖局改为烟酒公卖局,除烟酒维持公卖外,其他如樟脑、火柴、木炭等开放民营,增加台湾同胞的谋生机会;裁撤贸易局,改设物资调节委员会,改正官商勾结弊病;鼓励买卖自由,解除文具、书籍和印刷品的统制,开放商业买卖自由;解除煤炭内销管制,允许民营企业经营煤矿;颁布低粮价制度,由当局规定每户人家的标准粮,粮商必须在标准内供应,否则一律严办,保证民食不至于匮乏;对“二二八事件”受难公教人员进行抚恤。
7、罹难人数
“二二八事件”究竟死了多少人,到今天还没定论。台湾当局过去一直把伤亡人数压低,从数百人到千来人,但民间却加以夸大,有的甚至说约有10万人,但一般倾向接受在1.5万至2.5万人之间。根据赖泽涵走访结果,他评估的死亡人数在1万人左右。许倬云认为,受害者其实也应当包括在街上被殴打致死的大陆人士,但一般的统计,却没有将他们列入。至2012年10月12日“二二八事件”纪念基金会召开第8届第5次董事暨监察人会议为止,赔偿金申请案审理统计数字显示,这些年来共受理2756件,已审2728件,撤回或注销28件。其中,成立件数2266件,包括:死亡案682件、失踪案178件(亦即死亡与失踪者共860人),以及羁押与徒刑1406件。不成立者462件,包括:不符法定要件280件,证据不足182件。审定赔偿金额总计新台币71.77亿元,审定赔偿人数为9705人。2013年,“‘二·二八事件’处理及赔偿条件”获得修改,赔偿金的申请仍在持续受理中。
8、事件平反
随着七十年代后半期兴起的党外运动、八十年代的自由化,台湾民间渴望平反“二二八”的声音逐渐出现。1987年,陈永兴、郑南榕等人串联数十个海内外台湾人团体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进会;1989年,全台第一座“二二八”纪念碑在嘉义市建立。 [7] 1995年2月28日,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代表政府首次为二二八事件,向受难者家属及全体人民道歉。1996年,台北市长陈水扁宣布将2月28日定为纪念假日,并将台北新公园更名为“二二八和平公园”,台湾行政部门亦于同年订定2月28日为“和平纪念日”,并为台湾假日。2006年起,每年二二八和平纪念日当天,全台各机关学校、团体都要降半旗,以表示对二二八事件死难者最深的哀悼之意。
9、纪念场馆
1997年2月28日,台北228纪念馆于台北市二二八纪念公园内开馆。2002年3月23日,全台第一座私人的二二八纪念馆——阮朝日228纪念馆成立,作为南台湾二二八历史研究之据点。200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届满六十周年,“二二八纪念馆”(原台湾教育会馆)正式揭牌成立,并于2008年2月28日开馆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