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阐述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成为业内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建筑企业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伴随着整个建筑程序而产生的,从可行性研究到建设方案的决策阶段都对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可以出现在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如宁波大桥的坍塌事故,就是由于设计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九江城区长江大堤决口,则是因为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伪劣建筑材料而造成的。可见,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
2.工程质量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信誉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无数的事例表明,一个施工企业乃至项目所完成的工程质量好坏,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日后发展。不注重施工质量管理,不着力打造企业品牌,就不可能赢得市场,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3.工程质量是国家经济建设效益的基础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工程质量差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费。低劣的质量一方面需要大幅度增加返修、加固、补强等人工、机械、材料、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还将给用户增加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改造费用,同时,低劣的质量必然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使用户遭受经济损失。因此,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工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让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未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较多,甚至有些农民工受包工头的利益驱动,偷工减料,片面追求工程进度,结果酿成较大的工程质量事故。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结构失调,布局不合理,优秀管理人才流失势头不减;管理人才的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现行的管理人才结构将受到极大冲击,其主要表现在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才能结构、素质结构的不合理。
施工设备与技术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建筑业习惯于粗放式经营,偏重于铺摊子,上新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科技开发和投入较少,论文忽视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换代;缺乏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措施,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的资金投入不足;对于建筑法律、规范、专业技术标准缺乏准确理解,设计、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给建筑物未来的质量埋下隐患。
2.建设与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施工单位资质审查不严,致使资质不够的施工单位流入建筑市场;二是建设单位从施工单位接受贿赂,造成施工过程中不敢管、不能管,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最终导致“腐败工程”;三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工序和技术等监督不力,特别是对隐蔽工程没有跟踪检查到位;四是盲目赶工期,造成有的工序没有足够养护时间,造成质量隐患;五是业主单位管理混乱,设计要求朝令夕改,使施工单位疲于返工;六是竣工验收把关不严,使不合格工程蒙混过关;七是要求施工单位带资承建项目,拖欠工程进度款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建设监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一是监理收费过低,影响了建设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制度不健全,制约了监理单位的监督权力,影响了建设监理效果的发挥;三是建设监理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匾乏;四是监理单位自身管理模式落后,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监理的一线队伍往往专业不对口,没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等。
3.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存在的问题
政府质量监督性质与现行监督方式不相适应。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包办式的监管方式的惯性思维仍在延续,监督人员习惯于过去那种质量检查员的角色,习惯于签字认可,习惯于对实体质量评头论足,习惯于发号施令。因此现行的质量监督方式仍停留在对实体质量直接监督为主、参与大量隐蔽工程检查的层面上,政府质量监督的执法性质没有体现出来。
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其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不相适应。质量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监管的执法机构,政府质量监督的性质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是通过对建设活动或其活动结果的随机检查、纠正和查处各方主体违反质量法律法规的行为,通过规范各主体的质量行为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而现有监督人员虽然技术素质较高,由于长期以来职业和认识上的习惯,往往把自己定位于技术管理角色,掌握和运用有关法律法规的水平不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综合素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的建筑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和许可制度,使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制度落到实处,这是工程建设的保障和前提条件。
实行严格的建筑工程招投标制。招投标制的实行既体现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竞争原则,也为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改革经营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提供外部动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建筑领域的腐败行为、净化建筑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建设业的振兴和发展。
完善建筑工程建设监理制。建设监理可以改变那种建设项目成立庞大的工程指挥部或工程部的做法,避免了只有一次教训,没有二次经验的低水平建设的弊端,避免了项目指挥长既是行政主管领导,又是建设管理的“一肩挑”现象。有利于对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建设
质量教育培训。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有不同的侧重。对于管理者而言,应侧重于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及管理方法与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教育;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则侧重于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对于从事生产活动的员工,则应加强技术基础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关于质量管理知识、方法应用方面的教育。
质量责任制。将质量职责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做到人人都有确定的任务和明确的责任,使事事都有人负责,形成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责任网络。实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措施,一旦发现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出现问题,即可查清责任,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与对策与以解决,并确保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提高。
标准化。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它使组织复杂的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简单化,以保证组织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活动能够高效、准确、持续正常地运行。通过标准化工作,有利于使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合理化,改进质量,提高效率。
3.完善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
保证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政府的作用应该完善立法,公平执法,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公平的、能够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建筑市场环境,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根据国外的经验,可以通过设计审核制度、资质评定和审核制度以及建立完善的工程咨询制度来保证建筑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的具体工作。一是根据国家和部门(地区)颁发的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本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二是监督工程承包单位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检验与项目各有关的单位上报的工程项目质量评定报告;三是监督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承建工程的资格;四是监督对工程质量技术标准的正确执行,参与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五是督促本地区建设企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六是审定和考核建设企业质量检验测试人员的资格和按规定应配备的检测手段;七是抽验或查验本地区建设项目的器材,供应出厂合格证明或化验单是否符合规定。
4.规范建设市场主体各方的市场行为
规范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一是规范业主的发包行为。对规定限额内的工程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应由第二方公正单位主持招投标工作,组织独立的专家组进行评标,质量管理论文严禁业主私自发包、暗箱操作、私下交易以及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给多个施工单位等违规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业主建设资金的监管。当前,许多建设单位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承揽工程项目的迫切心理,往往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垫资。这种情况是造成目前许多质量和安全问论文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监督建设单位在项目开工前的资金到位率,资金不到位的一律不准开工,严查施工过程的垫资现象,杜绝拖欠工程款。
规范设计施工企业的市场行为。一是规范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加强市场监督,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越级承包、层层转包、以包代管等,禁止设计和施工企业以不正当手段承揽工程,对于违法行为予以严惩。二是健全企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制定工程质量的控制程序,每一工序都应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和方法;严格设计审核和施工工序交接检验手续,在上道工序不合格时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操作。对于施工企业,在施工中还应该做好施工准备、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试验检验、现场自检、工序交接检查等行之有效的施工管理制度,提倡文明施工,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