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百家姓——薄姓起源

薄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6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2位。


薄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炎帝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潜夫论》上记载,薄氏是姜姓的后代。

上古夏王朝时期,有个诸侯国叫薄国,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一带,又称“亳国”。

成汤灭夏桀,夏王朝灭亡,商王朝建立,薄国亦随之鸟散。在其故国贵族及国民子孙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薄氏、亳氏,后统称薄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夏王朝商汤后裔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薄氏为古商部落族人发展壮大的一个分支薄姑氏。当商族的另一支成汤,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领盖氏部族与薄姑氏部族等诸侯国灭了夏王朝之后,薄氏部族建有薄姑国。

殷商王朝时期,薄姑国之地又称薄城(今山东淄博临淄,一说山东潍坊昌乐),与古盖国(今山东曲阜)相邻。

周武王灭殷商之后,薄姑国联合了盖国起兵反周,结果被太师姜尚率军镇压吞灭,姜尚功高勋著,被周公封于齐地。姜尚在后来收服了薄姑国与盖国的故民,其故地分别成为齐国的邑地。

薄姑国被齐国吞灭之后,其贵族后裔子孙以及国民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薄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薄氏。

薄氏望族后来出自雁门郡,其族人达多尊奉商汤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左传·杜预注》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大夫被封于薄邑(今河南商丘),世称薄公。

在薄公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末期羌族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后期,羌族中有奚薄氏部落,在三国时期被称为蜀郡徼外羌、或北羌,原居西北地区甘、陕之间,后居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北部地区,后逐渐汉化,改为汉字单姓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乌桓部薄奚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辖下代北地区的鲜卑乌桓部中有薄奚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时,薄奚氏部落随之入居中原。在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薄奚氏改为汉姓薄氏,后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俄罗斯学者史洛克格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部族姓氏·满语为表》中,记载了一支老满洲部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 mongu,汉义“弓”,世居黑龙江北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薄氏。


得姓始祖

商汤、薄公。


迁徙分布(聚集地)

薄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六十四位。

薄氏源出多头,先秦时期,薄氏族人便已在今河南商丘与淇县(卫之国都)一带有分布。

古代学者考证,“薄”与“亳”同,俱为地名,亳位于距商丘百余里的亳州,先秦时,薄即包括此相邻的两地,这样来说,亳亦可视为薄氏之发祥地。亳于东汉时为谯郡之治所,所以,谯郡成为薄氏之第一大郡望。

战国中后期,宋国与卫国俱被灭国,薄氏子孙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间地,汉初高祖刘邦之妻薄姬即为今江苏苏州人,其父于秦时与故魏王宗女魏媪私通而生下薄姬,薄姬后被文帝尊为皇太后,其弟薄昭也因迎立文帝有功而封为轵侯,其子薄戎奴、孙薄梁均世袭,这可以说是薄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汉、魏时期,一支薄氏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后与北魏薄奚氏改来的薄氏相融合,逐渐昌盛为该郡之大族,此地古属雁门郡,是故后世薄氏有以雁门为其郡望堂号的。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薄氏除繁盛于谯郡与雁门郡外,还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时期,薄氏在西北之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氏于西南之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华南之广东等地均有所见。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渐有山东等地之薄氏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以后,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氏族人“走西口”,迁于今河套地区谋生。

如今,薄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西省与山东省渤海湾地区为多。


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

格物堂:“格”的意思是能穷致事物之理。源自明朝时薄珏所著《格物测地论》。

—— 完 ——
相关推荐
评论

立 为 非 似

中 谁 昨 此

宵 风 夜 星

。 露 , 辰

文章点击榜

细 无 轻 自

如 边 似 在

愁 丝 梦 飞

。 雨 ,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