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食物过敏
【拼音】
shí wù guò mǐn
【简介】
食物过敏是由食物做为致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其发生率各家报道相差悬殊,一般认为就诊病人中有食物过敏史者约20~50%,皮肤过敏病人中约65~69%,哮喘病人中约24%,消化系过敏病人约80%。
病因和发病机理:
食物性致敏原绝大部分是完全抗原。致敏原本身或其降解产物与消化道某部分接触,形成抗食物的抗体,当食物再次与消化道接触时,引起消化道局部或消化道外的过敏反应发作(见“过敏反应”条)。按过敏发作距进食时间可分为速发型和缓发型两类。前者发生在2h之内,后者发生在进食2h之后,有时可达24h以后。因过敏症状表现的部位不同可分: ①消化道内食物过敏;②消化道外食物过敏; ③全身性(或混合性)食物过敏。可表现为常年型、周期型、季节型或间歇型发作。
【临床表现】
在消化系上自口唇下至肛门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因病变部位、程度及性质不同有不同表现,主要有唇、舌、颊、咽、食管骤肿、麻木感、舌咽不利、咽部异物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反酸、腹痛腹胀、肛门会阴搔痒、腹泻、粘液便,重者甚至便血。消化道外表现,最多为皮肤症状,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紫癜、搔痒等。此外则为呼吸系症状,咳嗽、喷嚏、流涕、憋气、哮喘等。有的尚出现头晕、偏头痛、贫血、消瘦、关节炎、肾炎,甚而过敏休克。询问食物过敏史,结合上述症状,一般对食物过敏不难作出正确诊断,有时亦可采用皮肤试验或激发试验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症状】
食物过敏是食物不良反应的一种,指一种或多种特定食物成分进入人体后使机体致敏,再次反复进入可导致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食物过敏的症状纷繁多样,且多发于各种器官,包括口腔(口腔过敏综合征)、皮肤(荨麻疹和急性特应性湿疹)、呼吸系统(鼻炎和哮喘)、胃肠系统(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以及其他症状(如结膜炎、血管性水肿、全身性过敏反应等)。现在普遍认为全食物致敏原蛋白不仅作用于胃肠道黏膜,也可能作为生物活性物质被全身吸收。
防治:
查明致敏食物予以避免食用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问题在于尚难准确判断致敏原和有些食物很难绝对避免。可采用代用食物疗法,如对牛乳过敏,采用羊乳、马乳或豆浆,可取得较好疗效,或采用食物口服脱敏疗法,先口服稀释的过敏食物,然后逐步增量以提高病人对致敏食物的耐受性。非特异性治疗药物可应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其他对症药物。